1)第046章 北方战争(21)_国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风雨

  第046章北方战争(21)

  土地问题是俄罗斯近代阶级对立的根源之一,但与中国的土地问题相比,又有其特殊性。

  在俄罗斯,原本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村社制,民众以村社为单位构成了小规模的集体耕作,在彼得一世改革,特别是1900年代以后斯托雷平改革之后,村社土地制度濒临瓦解,被强制性地纳入资本主义范畴,进行集约化管理。

  从原则问题上来说,俄国因为地广人稀,不存在中国历史上因为土地兼并而造成人口流离失所的局面,相反,只要勤劳而且天气还算过得去的话,维持一个温饱局面是不成问题的。特别是农奴制废除之后,各家各户的***耕作更具有生存意义。

  但是,过于分散的以自耕农、半自耕农为特征的基础农业是与资本主义化的市场经济相违背的,这种违背,不仅体现在自耕农经济不是为了交换而生产,而且还体现在经济规律经常会发生形变。例如,大规模的资本主义农场,在获得丰收的时候,能够主动根据情况下调价格,在歉收的时候,又能够迅速提高价格,整体而言,价值规律在波动起伏中起作用——因为农场生产就是为了卖的。而以小农基础为核心的农业,在丰收时不会舍得贱卖,在歉收时更不会选择出卖。

  而俄国与西欧市场之间的交换,本质上就是用农业品换取工业品,农业品出口不利,必然导致工业品无法满足需求,反过来说,国内的工业品更找不到销路。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农民和工人之间是互相对立的——尽管他们可能同样出身于一个阶层。

  尼古拉二世在1905年为什么能够***成功,就在于一方面向农民许诺恢复村社土地耕作制度,另一方面又欺骗农民,向他们征收的税负,主要是为了供养军队***工人***的——这就加深了工人与农民之间的对立,1905年革命的失败,根源在于工人的孤立无援。

  按照经典马恩理论的教条,工人是社会主义革命革命的基础,布尔什维克掌权之后,依靠的便是工人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俄国革命以中心城市爆发作为全面开展的特征。农民因为欧战以来的压榨和强征入伍,对于推翻沙皇制度并无反感,所以革命能够取得成功。

  但是,布尔什维克党面对内外敌人的进攻,***了余粮征集制就把自己推到和农民对立的立场上去了。姑且不论是否支付了报酬,这种余粮收集本身就是违反农***愿的——布尔什维克拿出来的只是花花绿绿的钞票,而且处于恶性通货膨胀中,谁知道顶什么用?况且,在征收的时候,不仅“余粮”,连农民的口粮都被征收完毕了。这种敲骨吸髓的压迫,使得农民阶级痛感布尔什维克的政

  请收藏:https://m.bqgtu.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