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046章 北方战争(21)_国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策。

  当然,对于政策的感受在农民内部也是分成好几种,对于地主和大农场主,布尔什维克毫不犹豫地认定为敌人,不仅打倒,而且在*上加以消灭,这部分***都与鄂木斯克政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人数确实不多;第二派是富农,这是农民阶级中既有剩余价值,又有劳动价值的群体,是俄国农民的精华,布尔什维克采取了***上中立,价值上攫取的方针;第三派是贫农和小自耕农,虽然布尔什维克征收他们的产品时同样不遗余力,但毕竟征收得较少,况且这些贫农和小自耕农还能从布尔什维克的土地法令中分得逃亡地主的一部分土地,与征收的痛苦比较起来而言,有得有失,而且土地是长远,余粮只是一时,看起来还划算一些——要是他们知道布尔什维克将来要用集体农庄化再把这些土地收回去,说什么也是不会答应的。

  事情总是充满两面性,不支持布尔什维克的农民阶层也不见得会支持鄂木斯克政权。从属性上说,鄂木斯克政权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最后挣扎,秦时竹等人之所以断定高尔察克政权维持不了多久,就在于这个政权是旧政权的延续,没有任何新生的力量。

  既得利益集团,除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工商阶级以外,基本都是农村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地主和富农阶级,对于贫农,只有剥削、压榨的空间,没有任何建设性的余地。而且,鄂木斯克政权作为偏安一隅的政权,虽然国土面积远远大于布尔什维克,也握有绝大多数的贵金属储备,但其经济实力却是虚弱的一塌糊涂。布尔什维克控制了全俄50%的工业产出,还有35%在被德国占领的土地上,鄂木斯克政权满打满算只有15%,这还是在国防军没有占领西伯利亚以东时候的估计,到了《海参崴条约》签订的时候,鄂木斯克政权保有的工业产量下降到了只有5%略强,各种工业产品,包括枪支弹药全部都需要外界提供。

  在这个情况下,为了获得必需的物资,同时要供应上百万的军队,只能拿农民开刀,高尔察克政权不会实行余粮征集制,但他们会将这个政策贯彻得更彻底。而且,鄂木斯克政权自恃有协约国的支持,不会将农民是否支持自己放在眼里。换句话说,农民本来就是被压榨的对象,根本就不需要征求他们的意见,考虑他们的感受。

  在俄国力量对比的判断上,秦时竹一针见血地指出。布尔什维克依靠的是工人阶级,有工业基础,不仅组织性纪律性要强于鄂木斯克政权,而且处于内线作战的局面,局面危险,但不会崩溃,随着时间的推移,力量会越来越强;高尔察克政权依靠的是协约国集团,没有任何基础,而且渗透了各方面利益,组织性和纪律性都

  请收藏:https://m.bqgtu.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