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四章 过河抗日_浴火重生西路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陈海松问他:“两万人马你们要用多长时间?”

  那船家一怔,好家伙是大部队过河,他和身边几个船家盘算商议了一会说:“那哦一家可吃不下,得把两岸船只都集中过来,日夜不停地摆也得十天。”

  另一个年长者看陈海松满脸的焦急,提议道:“老总们要去打鬼子,哦们愿意帮忙,只是贵军有大批骡马,此间舟少船小,虽然河面平阔,但也得十天以上。如果修一座浮桥,过河倒是能快一些,只是修桥太难,没个半个月以上很难造好,反而误事。”

  “听老丈口气,这里修过浮桥?当时情形如何?”

  老者惋惜地说:“将军有所不知,民国五年商震将军驻防绥德,与晋中通好,曾在此修建浮桥,耗时半个多月,用工极多,眼看就要合拢,谁知缆绳绷断,船只木板随流而下,此后再也无人提议修桥。”

  陈海松拱手说道:“原来此间也曾架设浮桥,敢请老丈费心,指点一下当年架桥地点,细说下当年架桥情形。”

  老者看他真诚,便带他们来到上游一处河流狭窄处说:“商将军当初以为此处狭窄,用料会少,却不知河窄流急,造桥更难。他在两岸钉上木桩固定缆绳,沿缆绳向河中心密布小船,小船间铺上木板,两岸同时开工,一条一条靠拢延伸,也许是小船过于密集堵住了水头,绳索难以承受,从中间崩断,以致前功尽弃。”

  “所用绳索有多粗?”“少说也有两寸。”

  “木桩可曾牢固?”“河岸边都是沙土,并不牢固,全都拽入河中。”

  回来的路上,陈海松问老者:“这里摆渡兴旺,船只不少,一次可以集中多少?”

  “大摆船只有3艘一次可渡百人,小摆船两岸能有五六十只,一次也就能送一二十人。”

  “县城附近黄河最宽处有多少?最窄处商将军修桥处我看也有4o丈吧?”

  “将军好眼力,那里的确是4o丈,最宽处在下游有8o丈,只是岸边就是山坡,没有平地,很难施工啊。”

  回到渡口,几支勘测组正好赶回,大家展开各自绘制的简图,报告自己选定的位置,各组都是沿河走了一个来回,按照陈海松给出的条件,不约而同地选在上游城边一片水流平坦、河岸宽阔,两岸都种有高大树林的地方。刚才回来的路上,陈海松也中意这里,向老者打听这里叫槐树坪。

  与老者告辞后,一行人又来到槐树坪,详细测量计算了一番,绘制出图样,测算出河面宽16o米,用船5o只,每船相隔一米,以畅水流。中间用方木相连,方木上铺设木板。需用3寸粗缆绳2根8oo米,木料木板、长钉若干。随行的吴堡城官员带领技术干部进城收集、定制造桥材料。

  陈海松进城与县长商量调用民间小摆船进行改装,并

  请收藏:https://m.bqgtu.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