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044章 北方战争(19)_国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地,而鄂木斯克政权掌握的基本属于贫瘠的地方或者干脆就是不毛之地。从面积来看,鄂木斯克政权比莫斯科政权大得多,但从质量来看,鄂木斯克政权比布尔什维克差得远了。核心既是指地理形势上的,也是对工业交通而言。这样不仅从地理上隔绝了各路白军之间的实质联系,更重要的是苏维埃政府掌握了西部乃至全国的工业精华区和铁路、内河航运的枢纽和干线。依托工业区,红军不仅武器弹药的生产供应方面占据压倒性的优势(白军军火供应除了依赖原本散步各地的库存外,便只有依靠英法接济了,而接济的命脉有掐在中国手里),这些地区聚居的产业工人也成为了红军稳定而可靠的兵源保证。借助完整的水陆运输网,红军的兵员和武器可以便捷的输送到需要的地方、达成局部的优势。

  由于人口处以劣势,兵员的补充也成为白军的致命缺陷,白军因为以旧体制军队为基础,拥有技战术水平高出对手很多的高素质兵员,白军中受过良好教育训练、经验丰富的军官充裕到可以作为普通步兵使用。高素质的兵员是白军最大的优势,而补充这些高素质兵员的伤亡,则是白军面临的最大的瓶颈问题。毕竟有热情参加白军的旧军人和贵族军官在数量上远远不能与支持革命的工人士兵相比,更何况白军在占领区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行政体系,也就不可能有完善的动员体制,不要说高素质兵员,就是“壮丁”恐怕也难以补充,即使有动员和补充,量既不足,在质上更远远不能与最初的那些职业军人相比。无法克服兵员补充的瓶颈,白军就只能是一支“一次性军队”,它的每一点消耗和损失都几乎是无法恢复的,每打一仗——即使是胜仗——就削弱一分,胜利越多,损失越多,实力越弱,离最终的覆灭也就越近了。反观红军,一直在弱小状态下成长,但只要不被彻底消灭,便有东山再起的时候。

  这简直就是美国南北战争的翻版——虽然北方没有杰出的将领(南方拥有以罗伯特.李为代表的最拔尖的职业军人),但北方拥有工业基础,拥有人口优势,不管打多少次败仗都可以恢复重建,南方只要稍微打几次败仗乃至消耗战都会一蹶不振。

  鄂木斯克政权在军事上另一个无法克服的问题是缺乏统一的领导与指挥。在苏维埃政权的各路敌人当中,有忠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克伦斯基,有妄图复辟诺曼洛夫王朝和沙皇***的——高尔察克、邓尼金,有想趁着天下大乱借机恢复故国争取民族***的——曼纳海姆、毕苏斯基,有想割据一方占地为王的——彼得留拉,有想换取***和回家的机会的——捷克军团、有纯粹就是看不惯苏维埃政府的

  请收藏:https://m.bqgtu.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