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4章 倡建大学_国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起了。起码在中国,只有辽阳实业和汉阳铁厂搞的是大规模钢铁厂,而且汉阳铁厂年年亏损,浪费和损失更是惊人——白菜心的嫩尖咱们吃了就吃了。总是要吃地,无非迟吃早吃,总比糟蹋的好。”

  “丁先生,您说的挺好。这个问题我们不是没看见,实在是腾不出手来解决。”秦时竹真诚地说,“但现在不能再这么继续下去了,我们也得给子孙后代留点东西,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丁文江愣了一下。这是他没听见过的新名词。“这个说法好。我们要不断地持续发展,中国的钢产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啊。要是有十个辽阳实业,那全国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哈哈。”大家都笑了,“要有十个辽阳实业,咱们中国也可以说是响当当的工业国了,不象现在,钢产量连个比利时都赶不上,每年还得大量进口。”

  “我想来想去,有几条不成熟地建议:一、弓长岭要发展地下开采,眼光不能局限于高品位的矿石;二、鞍山附近的矿区,要尽快勘探、利用,就是一时利用不上,也要留做储备;三、要在全国其他地方继续勘探、考察,以中华之大,必定有其余大型矿区,我们可以在那里也建设钢铁厂,等全国有数个大型的钢铁基地,工业发展就能上新台阶;四、要大力培养人才,只有足够的人才,才能真正开发和利用中国地资源,不然,又是被帝国主义掠夺去,还不如不要勘探。”

  “丁先生说的太好了。”何峰高兴地说,“这四个建议,简直就是金口玉言!”

  “丁先生、范先生,在下也有个不情之请。”秦时竹听完,勾动了他的另一番心思。

  “都督请讲!”

  “我思来想去,万事以人才为先,资金、设备总好解决。”秦时竹诚恳地说,“这些年的发展,辽阳实业也赚了不少钱,眼下缺口最大地,倒还不是资金、设备。”

  “人才?”

  “是,现在人才最缺。”禹子谟向他们交了底,“在弓长岭,公司本身也办有学校,培养技术人员,但毕竟是半路出家,而且偏重于生产流程,没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就是这样,还感觉合适的技师大大缺少,不得不高薪聘请德国技师帮忙主持。我们一直希望能成立科研机构培养专门人才,既要有足够的理论水平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别的方面我不敢多言,就地质考查,我觉得可以办个地质调查所,专门负责考查。”丁文江提了他的意见。

  “不。”秦时竹摇摇头,“这样还是不够,我的意思,咱们中国,向来以培养文科人才为重,讲究济世,偏重仕途,视技术为奇技淫巧,实干家少,科学家更少。新政以来,虽有些改观,但还是远远不够,我打算在革命胜利后,在东北开

  请收藏:https://m.bqgtu.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