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十五章 表彰1_浴火重生西路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陈海松继续说道“关于整编后干部安置问题,我个人觉得红军闹革命,是为了全民族的解放,死亡都可以坦然面对,生命都可以弃之不顾,还会计较职位的高低吗,想想那些死去的同志,他们又得到了什么?我们还想得到什么?

  重新编制是为了提高战斗力,是为了取得胜利,少死人多杀敌,担任一定职务,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要对战士的生命负责、要对战役的胜利负责,不能凭资论辈搞平衡,必须把有指挥能力的同志放在指挥岗位上去,缺乏指挥能力的应该调离指挥岗位,做其他适合的工作。

  “干部使用中我们还要把握一个德才兼备的原则,干部是部队的灵魂,除了作战勇敢,更要强调政治思想和指挥水平。

  过去我们的敌人相对弱小,又是集团作战,基层干部的素质能力对作战影响不大。此次出征河西,各级干部就暴露出缺乏灵活应对的指挥能力的问题,今后处在敌后战场,独立开辟、巩固、发展敌后根据地,发展壮大人民武装,比河西更加艰苦困难。

  如果不具备独立作战、及时把握战场形势、迅速选择战场、选择战法、组织兵力火力的能力,那就是部队的灾难。

  因此,我们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对现有干部进行政治军事素质的培训,切实提高政治、指挥、根据地建设的水平,通过考核分配合适的指挥岗位。

  我相信只要大家明白编制的意义,都会努力去学习提高,整编时也会听从组织的安排。我相信西路军的同志有这个思想觉悟。”

  “掷弹筒是一种简易的榴弹发射装置,也可以称其为小迫击炮,口径只有50、60mm,单兵即可使用,跟随步兵行动,比迫击炮小得多轻得多,操作、携带、投入战斗很简便,覆盖距离在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区域,是战场上和地雷一样的重要辅助武器。

  因为成本低廉、制作相对容易,日本军队率先研制并把它装备到了班。日军现在装备的是29年推出的八九式掷弹筒,其射程在120-700米之间,榴弹杀伤半径达到8米,前沿压制效果明显。

  从淞沪会战、长城会战日军与国军交手记录来看,日军一旦遭遇国军较为坚固的重机枪、轻机枪等火力点,立即停止进攻随地隐蔽。叫来跟随部队前进的掷弹筒小组准确的将其打掉。在淞沪会战中,中央军一个旅的36挺重机枪被小日本用掷弹筒打掉了32挺。由此可见其威力。

  我国在34年就开始仿制生产掷弹筒,只是由于材料、制作工艺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国军使用的掷弹筒发射距离、爆炸威力、重量等性能上差很多。

  据我所知,掷弹筒工作原理并不复杂,关键在材料上,制作并不难。我已经将其工作原理和相关图纸交给了兵工厂

  请收藏:https://m.bqgtu.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