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41章:苏区见闻_民国合伙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地喝了口茶水,让刘青山仿佛回到了小时候,自己跟小伙伴们上山找野茶树,采摘新鲜的茶叶嚼在嘴里当小零食吃的感觉。

  回味了会儿儿时的味道,刘青山好奇地询问起:“听说红军来了分土地,你们分了多少土地呀?”

  一句话,打开了红军战士们和村民们的话匣子。

  村民们三三两两大声说起了跟红军和分土地有关的事儿,原本平静的晒谷场顿时热闹起来。

  但这些村民们都是闽西山村生活一辈子的农民,一时间说起福建方言来,让刘青山听得耳朵都大了。

  还好红军战士里有些会国语,也就是普通话的战士,见刘青山等人外地来的,用不太娴熟的普通话翻译起来。

  “红军刚来的时候,分田呀还不怎么会,说是按照人口平均分田,但有时候一些人家分到了好水田,一些人家分到了山上的旱田,收成咋会一样呢?这咋整?闹呗!红军啊又给咱们分了两次,前年才彻底稳定下来。”一个老婆婆说道这里的时候,黝黑的脸上,连老人斑都跟着笑起来。

  刘青山了解到,根据每户人家的劳动力,一个青壮劳动力可以分到两亩水田左右,比如一户五口之家,两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就有七八亩水田,以现在的生产力,大概每亩地150斤大米,福建水稻能一年两熟,八亩地就是2400斤粮食,农税根据山田、旱田、水田税收也不等,最多15%。

  这样算下来这个五口之家一年产粮交完税之后,不仅能让自己隔三差五吃个白米饭,还能有余粮去买卖,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如果是旱地或山地,分得则会多一些,种植土豆、番薯的话也能多种一些,收获了去换大米或卖钱,也能让全家偶尔吃上一口香喷喷的白米饭,甚至过年的时候手里还能有点钱,给孩子买匹步做一件新衣裳,买点肉下个荤什么的。

  有了自己的土地,这些穷苦了一辈子的人们,才有了对更好生活的期望,刘青山看着他们,虽然每个人都又瘦又老,双手满是劳作几十年的褶皱和伤痕,但他们的眼睛,是充满了光的。

  而在红军没有来之前,白米饭都是很多农民一辈子都吃不起的东西。

  他们要承担至少30%到50%的租子,还有农税,算下来能有30%的粮食属于自己就不错了,而为了养活一大家子,肯定不可能吃这些白米饭,吃不起啊!只有把大米去换那些产量更大更便宜的土豆、红薯,或者自己的旱地、山地种植土豆、红薯。

  活着,哪怕像猪狗一样活着,成了他们生命中的唯一。

  这也是很多清末民初的照片里,那些犹如行尸走肉般的穷苦人家。

  仅仅是土地改革这一项,就让这些穷苦人家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红党是真心为他们这些穷苦百姓们好的,只要一两年的时间,一个地区的百姓们就基本全部死心塌地地跟着红党了。

  这就是蒋委员长身后的阶级最害怕的。

  请收藏:https://m.bqgtu.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